掃一掃 直接在手機上打開
大城市停車難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汽車數量增長太快,二是城市停車場數量規劃不夠或者不合理。大城市停車難的問題引起了這樣一個課題一一中小城市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時如何規劃和投資建設停車場。
美國、日本、英國、德國、新加坡等經濟發達國家在二三十年前就開始了對城市停車場規劃的研究,從其發展歷史和現狀來看,基本都是從被動的增加停車位來滿足停車需求的增加,逐漸發展到以停車需求控制用地,以停車位的供給來控制交通量。即從被動投資建設轉變為主動引導,并且結合交通結構的調整,將合理布局停車場和提高己有停車場的利用率相結合。但是各國采取的實際措施有所不同,都是結合各自的國情制定,各具特點:英國以保證中心地區交通為目標合理規劃停車場,德國采用與城市交通結構調整相適應的停車場布局,日本則是通過完善的停車場法規規劃停車場布局。
我國城市停車場設施從1996年開始了較快的發展,但基本還處于起步階段,具體表現在己有的停車位數量與實際需要量之間有很大差距,停車設施投資建設方面固有的觀念還沒有發生本質的轉變。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問題
(1)對停車管理重要性認識不夠。由于歷史的原因,汽車在我國很長一段時間被認為是昂貴的消費品,很少有人問津,私人汽車保有量非常有限,停車難和亂停車的問題一直沒有被政府和個人所意識,更不用說對停車進行管理。
(2)停車場的規劃和投資建設規模較小,且滯后嚴重。由于以前城市投資建設沒有把停車場納入規劃之列,缺乏統一規劃和合理的設置。因此除了新建成的住宅小區外,公共設施幾乎都缺少停車場的規劃和投資建設。同時,在規劃交通樞紐選址的時候,往往也忽視了交通樞紐中停車場的位置。
(3)缺乏明確的管理體制和管理法規。到目前為止,我國沒有設立適于我國國情的關于停車場規劃、投資建設、執法的綜合性停車管理法規或法律。
中小城市停車場的規劃與投資建設鑒于我國大城市交通出現的停車難的問題,中小城市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時應該考慮停車場的規劃。停車場的規劃應該包括停車場需求預測、停車場的分布規劃和停車場的投資建設類型等。
停車場需求預測。停車場的規劃是整個城市投資建設規劃的一部分,在滿足城市規劃整體布局的前提下,首先要對停車需求進行預測,它關系到停車場選址的合理性和建成后的綜合經濟效益。停車需求量取決于地區性質和交通量,同時還應考慮停車率和周轉率等,用如下函數式描述我國城市中心區上下班交通發生系數取0.10.2G為機動車使用率,與城市機動車保有量水平有關;a為機動車停駛率,日本規定上下班、業務、購物機動車停駛率分別為100%,42%,53%;后為機動車過境率,它指經過地區的機動車輛與地區機動車交通量的比率Y為機動車周轉率,指停車場在營業時間內單位時間的平均停車數,日本業務平均停車時間分別為0.136h.停車需求和城市路網結構也有密切的關系。
對于團狀結構的路網,它以舊城為中心,放射出若干條主干道向四周發展。然后再以多條環形路,把主干道連接起來。市中心停車的需求量大且很集中;經緯結構的路網,道路多呈南北和東西走向,停車需求相對較小。
停車場的分布規劃。中小城市停車場的分布應結合該城市的地理結構、經濟模式和居民數量等因素進行考慮。一般說來,中小城市的停車場都具有如下四類典型分布。
1、中心商業區的停車場。城市中心商業區一般是商業、飲食、娛樂和購物的集中地段,銀行、部分政府機關等單位也大多云集于此,停車設施少,停車需求量大且集中,是城區停車場規劃布局的重點。應以在四周集中布設規劃路外社會停車場為主。
2、商業、機關、居住混雜區的停車場。此區域較集中地分布著文娛設施或小型的商業中心,它以一個或數個大型建筑為主帶動周圍的小型公用服務設施,停車生成點呈點狀分布。因此有必要在主要建筑地下修建專用停車場或在其附近修建社會停車場,在滿足主體建筑需要的同時,照顧周圍小型公共建筑的停車需求。
3、城市中轉停車場。此類停車場主要分布在城市的四周,主要用于城市公交車、進城車和旅游車等,它們的特點是數量少,但是單個面積較大。
4、集中居民區的停車場。現代住宅小區一般都有較多的居住人口,如果缺少足夠的停車設施,必將對社會停車場造成較大的壓力。
在實際規劃中,停車場的選址必須結合如下四個方面進行考慮:
1、步行距離。它是泊車者從停車場到目的地之間的距離。由于是步行,泊車者期望這段距離越短越好。國內外的研究表明,泊車者的步行時間以56min,步行距離以不超過500m為且。/2、停車場的可達性。它是指泊車者通過城市路網到達停車場的難易程度。停車場的可達性越好,被泊者使用的可能性就越大。3、投資建設費用。它包括建筑費用,征地拆遷費用以及環保等的總費用。它和停車場的使用效率一起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停車場的社會經濟效益。
4、與城市規劃的協調性。它是指在停車場的使用年限內,與所在地區的城市規劃和交通規劃相適應。